按照“形制决定用途”的兵器分类,长刀和长枪分属于两种兵器,前者注重技法的劈砍,而后者乃是“兵器之王”,所谓的“千打不如一扎”。从宋代以来的铁枪进入军队,长枪一直在历代战争中发挥着巨大的威力。而苗刀的出现却将两者近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既可以劈砍削撩,又兼具了长枪的特点,可以直刺,而在刺法上也是沿用了长枪的训练,有“突刺”和“推刺”之法,亦有枪法上的一份讲究,即“阳进阴出”,在步法上采用了拖拉步的“拥进”,显现了先贤们在武艺上的智慧与心血,亦是自戚继光以来武艺家们对其“集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思想的推崇与实践。
据师爷张群炎先生的传授,当年刘玉春在桑园随谢氏兄弟学了苗刀和阴手枪,在后来的武学研习中把“阴手枪”的技法融入到苗刀之中,可谓是一个创举,丰富了苗刀在“刺”法上的内容,而苗刀的长度和形制也更符合阴手枪作为“短枪”兵器的特点。将阴手枪的枪法熔铸于苗刀之中,让本是迅猛彪悍的刀法多了几许轻俏。而倾注了劈挂之吞吐拧转和独流通臂拳之起伏顿挫的身法则让阴手枪的技法更为浑厚深沉,加上步子的“激搅连环”让刀法又多了一份霸气与凛冽。最初老先生讲授这个刀法的时候就强调在二路中这是当年刘爷融入了阴手枪,郭爷也是原原本本地传授给他,类似于枪法中的“中平”、“上平”和“下平”,刀刃朝外,用左手以“耙子拳”抚握刀背,在拖拉带步中“行使”枪法。问及老先生这一刀势的名字,可否叫“阴手刀”,老先生说不妥,本是枪法移植,何来阴手刀之说。后来老先生命名为“带环刀”,取意枪法之“拥搓带环”,和梁师、小董师兄讨论后认为此名十分精当,亦十分符合刀法和枪法相融的深意。
此次在津门,和小董师兄一起研习二路,发现他的“带环刀”是跑起来做的,比我以往的原地做更有感觉和气势,伴随着步子的快进一连串刺出三刀,高低起伏,连环催刀,所以就在练法上做了修改和调整。根据老先生的讲授,一路是中规中矩和原汁原味的“倭之真传”,在刀势做作和刀法转换上严谨而清晰,一刀一势,进退有据,遵循了回传入中国的双手刀法的“真意”。而二路则是融会了许多当时流传的中国刀法,亦有单手和双手的转换。
在近代流传的“十八拦刀”和“劈挂刀”中我们可以窥得古代单手刀法在训练与实战上的独到之处,例如“闷刀”和“抱手连环”,显示了古代武艺家对于刀法在近身绞杀上的过人智慧,而将这些刀法融入到苗刀之中,则是让苗刀作为长刀有了“长短兼施”的意味,而单手之灵活多变与双手之力量充盈则各有所长。从这个意义上讲,疯魔棍中的“枪法”和苗刀之中的“枪法”就更加体现与强调了枪法的举足轻重,也是古人的一种“讲究”,让中国的武艺更多了一份文化的意蕴。
本期编辑:若耶
温馨提示:《大武术》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
我要练拳!去找大武术喽!推荐国内最走心太极真功夫治白癜风的医院哪里好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