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PICC留置期间也存在一些并发症,穿刺点发生渗液就是其中一种。渗液后需要频繁更换贴膜,不仅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漏液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相信一定是临床护士所困惑的问题。
案例分享
穿刺点漏液,如何选择敷料?
患者,女性,教师,肠癌术后,于年1月8日在右上臂留置PICC导管一根。-02-12入院,责任护士为患者更换敷贴,发现外层固定敷贴为水胶体透明贴,内层用纱布包裹导管,纱布可见少量淡黄色渗液。
由于该患者此前在其他科室住院,责任护士对患者的情况并不熟悉。是什么原因导致穿刺点漏液?接下来该选择什么样的敷贴固定导管更为合适呢?本文将结合该案例,分析换药方案及过程。
一、制定换药方案
1.向患者了解情况。据患者告知,导管留置后曾出现过「静脉炎」,且患者对「导管材料过敏」,导管接触处皮肤出现「渗液」,穿刺点则一直漏液。
2.局部评估。局部皮肤用酒精、碘伏各消毒3遍,穿刺点无明显感染迹象;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时也未见有液体漏出;皮肤上有陈旧性导管痕迹。
3.初步确定原因。经评估,可以排除导管破裂所致的漏液,但不能排除淋巴管损伤等其他原因所致渗液,初步考虑为患者对导管材料过敏所致的局部反应。
4.敷料选择及固定。避免导管接触患者皮肤;所选择敷料能吸收少量渗液又不会导致皮肤过敏;根据渗液情况决定更换频率。
综合评估后,拟选用水胶体溃疡贴固定穿刺点周围,外用IV透明薄膜敷料固定导管。
知识链接:水胶体敷料具备保持伤口湿润、吸收渗液、自溶性清创、加速伤口愈合、保护暴露的神经末梢等优点。
文献报道,用不同敷料固定PICC导管时,使用水胶体敷料组发生接触性皮炎的概率最低,效果最好;过敏体质和易出汗的病人也可使用水胶体敷料进行静脉导管的固定,在降低局部皮肤过敏及感染发生的同时,还可延长更换敷料间隔的时间,节约护理成本。
二、换药经过
第1次换药:-02-12
按常规进行皮肤消毒,取4cm*6cm大小的水胶体敷料一个,导管出口处剪出一个圆弧。为了发挥敷料吸收渗液的作用,将左上角的一小块剪下后置于导管出口处。
备注:在准备用薄膜敷贴固定导管前,患者告知对连接器及外露的透明导管材料也过敏,又取了4cm*6cm大小的水胶体敷料一个覆盖皮肤,使导管及连接器于皮肤隔绝。
第2次换药:-02-14
换药前评估,可见水胶体敷料在穿刺点处有少量变白,揭开敷料后穿刺点也无明显的红肿热痛等感染症状。患者自诉使用该敷料后皮肤无明显发痒等不适。
本次换药,先选择4cm*6cm大小的水胶体溃疡贴一个置于穿刺点周围,再取水胶体透明贴5cm*10cm大小一块置于连接器及延长管之下,外用薄膜敷料固定。在固定时,将上缘无纺布敷料(可剪去一部分)固定在水胶体透明贴之上,减少对皮肤的接触。
患者换药后当天出院回家。-02-17,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