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田园梦”,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是我们曾有的梦想。
近几年,“回归田园”好像成了一种潮流,《向往的生活》、《野生厨房》等综艺节目频出,让人开始相信“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我们常常羡慕别人田园牧歌,向往大山里云雾缭绕的美景,田间缀满果实的富足感,却忽略了开垦种植的辛劳和上山下地的疲惫。
做一个田园梦容易,开辟一个田园很难。但也有这么一群人,回到土地、回归乡村,改变着乡村的生活方式,创造着农业产业的未来。
01戴云霞:品质是硬指标苏州漕湖农发生物农业有限公司
技术总监·戴云霞
苏州的阴雨天气持续了半个月,虽然这两天稍稍有了些阳光,但翻开天气预报,未来的15天依然小雨绵绵,这样的天气对漕湖农发的戴云霞来说可不只是晒不干衣服那么简单。
「这时候正是春季蔬菜的育苗期,这种天气,正是病害的温床」雨下了多少天,戴云霞就愁了多少天。
通风、换气、调温、控湿,没有太阳就人工给予光照,病害得到控制的结果就是噌噌噌上涨的培育成本。
追求品质,总得付出点“代价”。
年,戴云霞作为技术员被引进漕湖蔬菜基地,当时基地的蔬菜管理团队都是周边的失地农民,蔬菜品种杂、管理散乱、产量低、品质差,面对这样的境况,戴云霞卷起袖子就下了地。
利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通过现场示范来指导育苗、吊蔓整枝、科学施肥用药等现代农业技术。
到年,戴云霞陆续引进了秋葵、芦笋、黑土豆、水果胡萝卜、番杏等三十多种蔬菜新品种和配套的栽培技术,提高了种植人员的科技水平。
丰富完老百姓的“菜篮子”,戴云霞开始抓产品的质量安全。
请专家进基地开讲座,到田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从源头把关农药、肥料等生产投入品的进货渠道和进货品种;监督农户们废弃物的处理和农药的使用;设专人进行农残快检工作,一年的检测量达批次……
凭借着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漕湖蔬菜基地获评“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示范单位”、“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创牌立信示范单位”等称号。
蔬菜基地被戴云霞建设成了新品种新技术的辐射源,周边的农户们也看到了科学管理的成效,一项项提质增效的科技成果在农户中推广开来,一大批农民因此走上了现代化的高产、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道路。
亩的生产基地,每年的销量3、4千吨,庞大的数字背后,品质是硬指标。
「肯定要让老百姓吃的放心啊」在这一点上,戴云霞寸步不让。
采访的第二天戴云霞还要去上海考察一家超市,之前虽然也跟一些平台、超市合作过,但效果并不是太好,顾客在购买时也看不到蔬菜的产地。
这次,她想打上自己的标签,让更多的人能吃得安心。这是戴云霞接下来要去推动的事情。
与戴云霞的蔬菜有着相同命运的还有隔着70公里的昆卉生态园里的上百种南方植物。
02殷勤:一切都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昆卉生态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总经理·殷勤
「南方植物大多不耐寒,而且如果棚内过于潮湿,花卉会出现腐烂发霉的现象,我们最近一直在用设备进行通风」
做花卉园艺8年,殷勤早已习惯苏州的多雨天气。
平方,上百种花卉绿植,每种植物都有着不同的生长习性,有的喜阴有的喜阳,对土壤、水分的需求也不一样。
为了给企业提供更好的绿植服务,殷勤一定会亲自去实地走一趟。
办公室的采光,摆放绿植的位置,公司的装修风格……每一个因素都影响着绿植的种类和花盆的颜色。
在殷勤看来,绿化是企业形象中的一部分,除了规划合适的绿植,后期的养护工作也不能松懈。
枝叶修剪、盆栽更换,公司专业的养护人员会定期到企业进行打理,以保持绿植欣欣向荣的状态。
「植物租赁的门槛其实很低,很多人都可以做,但要论养护和服务,我有这个自信」这是属于殷勤的骄傲。
目前她服务的大型企事业单位达多家,订单大部分都靠口碑相传。
自己做好之余,殷勤还考虑到了更多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有的种植户技术很优秀,但所处地点比较偏僻,或者苗圃生产基地的环境没有那么好,她就从他们那里收购帮助他们销售。
「我理解的新型职业农民就是能够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和设备,懂经营、会管理、有思想,不光自己做,还要带动周边的农户一起发展」
不仅服务于自己的客户,也尽自己所能为农户们服务,就像殷勤的客户对她的评价那样,对待这份事业,她很用心。
03汤惠兰:7、8月的高温天正是成熟的季节张家港市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常南社区副主任·汤惠兰
基本上每隔一两天,汤惠兰都会去村子里的“常南四季果园”转一圈,从村委会到果园,从水泥路到最近由于频繁下雨而变得泥泞的土地,全程20分钟。
「我从小爱美,年前做的都是财务工作,是坐办公室的,但是年6月来到村里合作社参与果园的管理工作后,一共6年多的时间,我自己都觉得我的改变很大。」
对于汤惠兰来说,参与果园的管理完全是她一个出乎意料的选择。她现在大部分的工作,都要去接触土地,而她小时候、年轻时却非常不喜欢做农活,甚至有点排斥这些看上去黑黢黢的土地。
毕竟从坐在办公室吹着空调到7、8月的高温天钻进大棚里这样的转变,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
年6月份汤惠兰应聘上了常南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的会计,正好常南四季果园的葡萄盛产上市,既要做会计,又要兼做销售,销售果园里的水果。
但由于从来没有切身体会过果树的种植、栽培,很快她就发现,靠在办公室里想出一套销售理论是很困难的。
想提升水果的销量,只有自己去大棚里,亲自去看看水果每一阶段的长势,才能对果园的产品做到细致的了解,才能给别人更好地介绍产品的特点。
年之前的常南四季果园只种植了少部分水果,基本都是葡萄,其余则是荒地。
果园里的常阴沙葡萄算是合作社里的“明星产品”。由于口感好,汁甜,品质很高,因此定价也高。
为了寻找更多的市场,之前她经常会去跑企业,给别人介绍他们果园里的葡萄,还去过超市站柜台,端着果盘给别人品尝。
「感觉那个时候可心酸了,心理落差蛮大的」
任何努力终究能换来回报。
从刚开始对果园一窍不通,到如今她已经能够对我熟练地讲出果园中任何水果的生长周期、栽培经验与保鲜方法。
她是一个喜欢亲力亲为的人,包括水果的纸箱包装都要亲自设计,她说:我希望让顾客一打开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会加点创意的小心思。
如今的常南四季果园园内,果树种类丰富,有葡萄、猕猴桃、无花果、油桃、黄桃、翠冠梨、枇杷、桔子等10余个优质品种,果品的种植全程采用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
年以来,常阴沙葡萄先后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质量认证;在张家港市农委与南京农业大学联合举办的葡萄品鉴会上荣获一、二、三等奖;获“首届江苏消费者最喜爱的绿色食品”称号,因“口感好、品质佳、营养高、更健康”而远近驰名。
04周建萍:守住“乡根”吴中区横泾街道上林村
村委会主任·周建萍
年的3月27日,周建萍对于这个日子印象特别深刻,因为那天他们横泾街道上林村的土地合作社,获得了国家工商局颁发的全国首张工商营业执照。
至今,距离周建萍参与合作社工作已经有15年。
去采访周建萍的路上,我们经过了上林村的东林渡,一座座白墙黑瓦的院子错落有致的分布在乡间的生态农园中。
后据周建萍介绍,他们年开始将东林渡的闲置农屋改造成了民宿。并以“乡根文化”为基底,利用周围的水稻基地田园风光打造了“乡根·东林渡”这个民宿品牌。
「等到七八月水稻成熟的时候,你们再来看,金黄的稻田,古朴的民宿,绝对更好看。」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上林村的很多年轻人都在城市里买了房,村子里很多宅基地就空了出来。
于是,周建萍与上级领导和村党委们讨论,决定引进开发商来统一建设管理,打造自己村子的民宿品牌。
在第一期的改造计划中,一个自然村的17个院子被成功改造,共有客房25间。其中包含土灶坊、乡根厨房、乡根茶室、青年旅社等。
每年上林村的“油菜花节”和“稻米节”,前来东林渡赏花和体验农家乐的游客络绎不绝。
除游客,上林村每年还会不定期接待苏州的农村干部学校、苏州大学等学校的参观,给他们讲解一些乡村农作物的生长特点等农事文化。
村内的“太湖振兴社”已经成为了苏州很多学校关于乡村文化的现场教学基地。
特别是春秋两季,除了苏州本地的学校,还有全国从各地来参观、学习、培训的。
由于运行的效益非常好,周建萍告诉我们,第二期的50个院子马上也要开始运行了,东林渡的民宿将继续向西延伸。
除了民房合作社,周建萍还积极开拓思路,带领村民们把农民原有的四大资源整合,与市场对接,以此来增加农民的收入。
在她的带领下,上林村把农民分散的土地整合成土地合作社的形式运作。现在,农民每年不仅能得到土地分红,还能到合作社就业。
解决了土地问题,周建萍想到村里一些年纪比较大又没有多少文化基础的老人们,没有了土地,他们需要就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周建萍带领村委们又成立了劳务合作社,把这些人纳入到劳务合作社中,把劳务合作社的劳动力输送到土地合作社。
上林村的劳务合作社承载了全村两三百人的就业,让这些年纪偏大的人能够在家门口就业。
在周建萍到上林村的工作期间,十多年来,在她带领下的土地、劳务、民房、物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从最初试点的三个组户亩发展至全村29个组、户、亩地全部入股入社,村民们每亩入股分红从最初的元增加到了元。
05新型职业农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农业看天吃饭、高强度、低产出的模式,她们构建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创造了新的潮流,突破了城与乡的旧式关系。
她们拥有互联网思维,她们懂得生产、经营、管理,更重要的是她们还年轻。
热爱土地、敢于创新是她们的共性,乡村也因为她们焕发出新的生机,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乡村的振兴,离不开这样一群新农人。
以上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END·
我是winni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