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理论:物质及生物体由无限原子组成,任何粒子都有自己的特征波长,如单一原子派生的信息属X射线范围(1pm~10nm),分子发出的信息属于紫外线范围(~nm),人体细胞的波长属微波范围(0.1~30cm),地球的波长为3.6×cm。
波还具有共振特征,即当两个波长相同的波相遇时可发生叠加,这种共振原理同样存在于声波、电磁波及所有物质。当需要鉴别两段波是否相同时,可从是否发生共振得到定性鉴别,而微弱磁场能量测定装置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开发出来的,所以这种装置又被称为量子共振检测仪。
20世纪初产生的量子物理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物理学被推上了古典的搁板,从此量子的世界影响到化学、物理学,而且波及医学领域。
量子力学的开端是以微弱磁场能量测定装置的出现,通过微弱磁场能量测定装置对生物体及物质中的微弱磁场进行捕捉和解析,从而达到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用微弱磁场能量测定装置测定物质的技术称为量子解析法。
年,美国罗纳德伍因斯特克首先发明了具有代码解析功能的超高灵敏度微弱磁场能量测定装置,称为MRA。其后日本从美国引入MRA系统,不久即出现MAR-Special、MAR-Classic等改良机种。这类仪器的基本原件为多波振荡器及射电电子管。但美国FDA在90年代初一度禁止这类初级阶段仪器在医学上的使用。
年日本人陆续研制开发了以下几种机种:
LifeFieldTestre(LFT);MAXLifeFieldAnalyzer(LFA),AMV;
QuantumReonacerSpetrometer(QRS)。
年韩国也开发了全自动Q-MAR型装置。
其它国家的机种有VEGA、MORAAGupRoll。其中VEGA机种以德国生产为主,目前约有2.5万台以上在日常诊疗中使用,而日本已有台(QRS)在日常治疗中作辅助应用,我国拥有20台(包括QRST和Q-MRT机种)在日常诊疗中使用。
年5月27日中国首台QRS量子共振检测仪由重庆天基权量子研制院张海涛院长研制成功。
量子医学是吸取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科学,它是建立在物理学和生物学基础上。它运用量子力学原理来解析生物体的微弱磁场变化,从而诊断人体各种疾病及亚健康状态,它在医学上的发展和应用则称为量子医学。
量子医学临床应用进展
量子医学是现代医学新门类。是根据量子物理学理论展开的医学,它以量子生物物理为基础,依靠生物自然生理反馈反映的信息,利用混沌数学及傅立叶分析系统转换成数字化生物电磁信息,从而得到生物体相应的健康或异常信息,并做出全方位的健康检测和治疗。
1、量子医学(quantummedicine)年,普朗克(M.Planck)提出的量子假设,开创了量子物理学的新纪元。年,波尔(N.Bohr)把量子概念引入原子领域,提出量子态的概念,并得到了实验的有力支持。
美国科学家威廉尼尔森博士(Dr.Nelsen)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了量子医学理论[1]。而后被不断的补充和完善。量子医学是围绕量子物理学理论而开展的,已知物质由原子构成,原子以原子核和围绕其周围快速旋转的电子组成。量子物理学将物质的基本单位称为基本粒子,如电子、质子、中子等都是基本粒子(可归纳为量子),基本粒子不是以单体形式存在,而是以不连续性波动方式存在,基本粒子的运动产生电磁能(电磁波)。不同的物质所产生的电磁波各不相同,但是波都有共振的的特性,即当两个波长相同的波相遇时,发生波的叠加而增幅(称共振)。据此可鉴别一种波和另一种波是否相同,若相同则产生共振,不相同则不发生共振。通过捕捉和解析人体器官所发出的电磁波来研究人体生命现象,可判断人体生命活动的状态。这种医学方法是建立在量子科学的基础上的,故称之为量子医学[2]。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量子医学检测设备以量子共振检测装置为主。
2、量子医学的临床应用量子共振检测系统只需通过人体的尿液或者毛发进行检测,具有无创的优点,避免了侵入性检测造成的痛苦,而且可以捕捉到亚健康状态中的人体微弱磁场异常变化。因此,对各种疾病的早期发现,预防和治疗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尤其适用于儿童及老年人。
2.1量子共振检测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量子医学检测系统在我国应用以来,在肿瘤诊断方面的研究以及应用较多。较早的如王兰[3]将量子共振检查与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行双盲对照,肿瘤的良恶性鉴别符合率达93.3%;有学者应用量子共振检测方法与西医综合诊断的对照,临床检测例,符合率为93.1%;而另有研究显示,量子生物情报仪进行恶性肿瘤检测的灵敏度更是高达98.7%。徐子亮等[4]用量子共振检测仪对应用康能平衡口服液治疗的癌症患者进行用药前后的监测分析,结果服用口服液后,恶性肿瘤、胸腺、免疫功能的量子效价明显改善,硒元素增加,病毒和铅毒素减轻。上述6项指标治疗前后的量子效价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硒都属于抗氧化物质。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成分,硒在体内以谷胱甘肽过氧化酶形式,起到清除自由基和修复生物膜损伤的作用;硒还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防止细胞畸变、防癌、抑癌的作用。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硒在正常人群、良性肿瘤患者和恶性肿瘤患者之间有显著差异[5]。应用量子共振仪检测人体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硒水平不失为一个方便、快捷、准确地方法[6]。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量子共振仪在实体肿瘤方面的应用,良恶性肿瘤诊断符合率在90%以上[7]。较近的研究量子共振检测仪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诊断符合率低于实体性肿瘤,提示在该系统的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8]。
以上研究表明,量子医学检测在临床肿瘤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重复性强的优点,可作为恶性肿瘤的初筛手段在临床推广使用。
2.2量子共振检测在免疫功能状态评价中的应用
现代免疫学发展迅速,尤其是分子免疫学,包括免疫球蛋白、补体、单核细胞因子及白介素等的研究,他们在人体免疫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机体免疫功能与人体健康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量子共振检测系统通过对人体微弱磁场的变化检测,即时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可以作为辅助诊断、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指标。同时可以由此推定被检者的免疫状态,对免疫功能异常者,如肿瘤患者、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会降低,而某些过敏性疾病则免疫增强,给予必要的纠正,从而提高生活质量,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燕南等[9]通过对例健康体检人群的免疫功能状态检测,老年人免疫功能明显下降,80岁以上下降约50%,肿瘤患者各项免疫指标均下降,过敏性疾病细胞免疫增强,糖尿患者补体免疫下降明显。研究显示量子共振检测在机体免疫状态分析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实用的临床意义。为了解机体的免疫状态提供了简便、快捷、有效的方法。在健康体检中可提供机体免疫功能的总体及分类情况;通过分析疾病伴随的免疫状况,可辅助诊断和判断预后;对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老年人,可给予纠正,防止疾病的发生。另外,有研究显示生物电磁场对人体免疫功能有提升的作用。植物幼苗的生物电磁场具有提高人体免疫细胞百分数的作用,蒋堪政等[10]在蒋氏场导舱内,用量子共振检测仪优选出的一组植物幼苗所发出的生物电磁波形成电磁场作为供体,经过2个疗程30d的场导,接受场导的人群血液中的NK细胞的百分数明显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用量子共振检测仪检测的该人群免疫功能,在接受场导后免疫功能明显提高。相似的研究还显示,生物电磁场对人体具有抗衰老和保健的功效[11]。由此可见,量子共振检测在机体免疫功能监测及调控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3量子共振检测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妇科疾病严重威胁着广大妇女的身体健康,因此妇科常见病的正确诊断及妇科肿瘤的早期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量子医学检测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具有非常独特的作用。宋春丽等[12]曾对妇科疾病诊断中量子检测的应用价值进行研究评价,灵敏度高达94%。检测项目包括妇科常见的阴道炎、慢性宫颈炎、子宫颈癌、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等。结果显示量子共振检测仪对妇科疾病诊断具有灵敏度、准确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可以作为妇科疾病的初筛技术加以应用。
量子共振检测在全身麻醉中应用已有报道[13]。报道对例ASA分级ⅠⅡ级麻醉手术患者于手术前后分别进行脑、肺、心、肝、肾、内分泌系统检测,通过对比、观察、分析后认为,量子共振检测在全身麻醉中有很好地应用价值,可在麻醉前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尤其是相关器官的功能状况,合理选择药物。在全身麻醉中及时、快速的检测,有助于了解全麻药物的作用情况,为增减用量、合理配伍、维持麻醉中的平稳提供参考。麻醉恢复期,通过了解机体相关器官的受影响情况,予以适时拮抗,促进麻醉的恢复。
量子医学的优势在于对疑难杂症的早期发现和诊治。量子共振检测在南极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在神经精神等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研究已被 近年来利用量子共振检测仪进行临床过敏原的研究越来越多。很多学者认为他用于对过敏原的辨别上非常便捷及有效。但也有些学者认为,它太容易受外界的因素影响,导致准确性降低,应用于临床是非常危险的[15-17]。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科学家也纷纷将各自的研究成果予以发表[18]。多数认为量子共振检测仪具有一定的检测范围,对很多物质的检测准确率很高[19]。
2.4量子医学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有学者提出将量子力学、热力学概念与相关的生物系统结合,而应用于对生物学的影响。采用电子设备对生物系统的影响,从而达到对人类疾病治疗的目的,这种生物学效应包含电磁场和能量代谢。生物体电磁场对人体心肌缺血的改善作用已有报道。报道显示接受生物电磁场场导的人体,通过心电图记录可以观察到其心肌供血状态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并随场导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20]。
物理学上量子是电磁辐射最小的能量描述,因此量子医学上使用的电磁场辐射的能量最低最安全。量子医学提供的最有效的电磁辐射有磁场、弱强度的红外激光脉冲辐射、宽频红外辐射和红光。近年来,许多学者应用低能激光体外照射治疗心血管疾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莫斯科的科研人员曾研制出一台仪器,此仪器将电磁场作用与激光、红外辐射结合在一起,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可使慢性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胰腺炎和肾盂肾炎患者的炎症期缩短,疼痛停止,水肿消失,被破坏的组织再生能力增强。使90%的心肌缺血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对支气管哮喘、动脉硬化也有疗效[3]。目前国内临床应用以SLT半导体激光治疗仪为多,其在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效果显著。陈丽萍等[21]采用SLT半导体激光鼻腔内照射对血粘度升高患者60例与常规用药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显示SLT半导体激光鼻腔内照射可提高血清巯基含量,以增强抗氧化能力。乔渝珍等[22]随机抽取68例脑梗死患者采用低能量激光鼻腔内照射治疗,结果显效50%,有效39.7%,总有效率达89.7%。显示半导体鼻腔内照射可降低血液粘稠度,有显著活化纤维蛋白的溶解作用,可改善血流变学,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组织器官微循环,促进脑侧枝循环的建立。有利于损伤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常玲等[23]采用低能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心绞痛与药物治疗组进行总有效率比较,结果治疗组为96%,对照组为84%。饶洪等[24]采用低能量激光肘静脉内照射冠心病患者,观察其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2周后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单项琼脂扩散法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治疗组的血清IgM、C3、C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3、量子医学的应用展望量子共振检测仪一出现就伴随着正反2方面的激烈争论。但量子医学检测系统对检测环境无特殊要求,检测具有无创、快速、便捷、具体等优点。受检者只需提供尿液或头发,或者用手握检测杆,即可进行各项检测。适用范围广,尤其是药物检测功能,可以使医生有针对性的用药,可有效避免药物滥用及耐药性的发生。由于其快捷、无创的优势比较适合健康体检及普查,可以作为普通人群的筛查及某些慢性疾病、消耗性疾病的监控。
量子医学检测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亚洲的日本和韩国,在国内也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同时也在被不断规范化、标准化。当然,量子共振检测也存在一些不够严密的地方,如无法完全屏蔽掉检测者本身状况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仪器存储信息的更新问题等。和其他仪器一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只有充分发挥量子共振检测的优势,才能使这一新的检测手段被更好地应用,为人类健康造福。
1史新中.量子医学的发展及临床应用.东南国防医药,,8:.
2赵群主编.量子科学与生命环境再认识.第1版.北京:中国时代出版社,..
3王兰.量子医学在临床诊断及研究中的进展.中国医师杂志,,6:.
4徐子亮,杨天权.康能平衡口服液治疗10例癌瘤等疾病的量子医学分析.中国自然医学杂志,,6:.
5李子庆,蔡康荣,揭新明.肺癌及癌旁组织中微量元素含量分析.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
6张小红,郝琳.量子共振对肿瘤患者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硒的研究.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1:.
7陈亦欣.量子医学在恶性肿瘤监测中的作用研究.中国临床医学杂志,,6:.
8祝炎,谢炎霞,彭捷.CQRSⅡ型量子共振分析检测仪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初探.中国医学工程,,14:.
9燕南,王明勇,刘继红.用量子共振法检测体检人群免疫状态的研究.中国疗养医学,,17:.
赞赏